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Leslie Lamport发表了文章Why We Should Build Software Like We Build Houses,吐槽了对如今程序员不愿意做分析,画草图,而是直接开始编码的现状。看了这篇文章后,我对Lamport的观点有一些想法,觉得不吐不快。
其实从文章标题以及作者开篇名义提出的问题来看,显然基于一个假设,或者说事先设定的隐喻,那就是用建筑业来形容软件开发。作者认为建筑设计师在修建房屋之前都会绘制一幅详尽的计划(或蓝图),而软件开发人员却并不这样。以两个不同的行业做对比,认为一个行业这么做了,另一个行业不这样做就有问题,这个假设合理吗?虽然,软件行业中所谓Architecture以及Build的概念确乎来自于建筑行业,甚至这种隐喻在许多年前为诸多大师认可,因而提出诸如软件工程等思想;虽然,它山之石可以攻玉,借鉴别的领域的最佳实践,确乎可以帮助软件开发收获灵感,避免去走太多弯路;然而,毕竟二者之间并不能完全划等号。
作者似乎看到了这一点,担心这一理论站不住脚,于是在文中驳斥了他自己代表其他程序员提出的问题:“They think tearing down walls is hard but changing code is easy, so blueprints of programs aren’t necessary.”以此来说明,既然修改代码比推倒一堵墙要难,那么修建房子尚且要画蓝图,为何编写代码就不画蓝图呢?看起来,这一论断是合乎逻辑性的,但我始终觉得作者一直在混淆Design与Coding这两个概念。
确如作者所说,许多程序员在Coding的时候,并未做太多分析以及画草图的工作,但他似乎忽略了,更多的程序员在Coding之前,其实还经历了大量的Design工作。这个Design工作与Lamport所谓的绘制草图,有何区别呢?即使采用TDD的做法,通常的做法仍然是需要运用分解任务的方式,来分析需求,理清设计思路,以辨别或识别出领域概念,进而合理地分配职责。就我个人而言,很多时候,我也会对领域模型画一些粗略的类图或时序图;而在开发期间,我们也会就软件开发撰写一些文档,并放在团队wiki上共享出来。
这是让我对本文产生疑惑的地方——那就是作者妄图批判的开发软件的做法其实根本算是一种子虚乌有。
我猜测,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,因为有了Specification,就能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,在将来代码产生变化时,也能够参考此文档,以便于更好地修改代码。这一观点并没有错误,但软件业的开发者不是一直这样践行着吗?多数程序员对文档的诟病是:如何同步文档,使得文档表达的内容能够真实反映程序的实现。对这个问题,作者避而不答。然而,这个问题恰恰是建筑业与软件业一个主要的区别。整体而言,软件业更多地是一种演进而迭代的过程,而世界上大多数建筑(不排除有个别例外,但显然这对于软件业而言,却是常态),在建筑设计师完成设计后,不会做出太多的改变。
正是因为文档的这些问题,才有人提出代码即文档,从而开始推动代码的可读性。当然,也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变化,才会要求代码具有可扩展性。即使如此,也从来不会有人去彻底地否定文档,尤其针对极为复杂的软件系统而言。
因而,我并不觉得这篇文章有何价值。软件业的最大问题并非从业人员不去编写Specification,多数还是沟通交流的问题,如何正确地理解需求,如何正确地理解设计,如何快速地发布可工作的软件,以期得到用户真正满足其内心需求的反馈。更多的问题还包括诸如管理问题,技术难题,部署问题等等。Specification编写的问题或许存在,需要解决的优先级并没有如此之高。